抹茶風靡全球,從東京到紐約,無處不見那抹翠綠。
但您是否想過,究竟是什麼造就了頂級抹茶那份獨特的甘醇與鮮爽,而與眾不同?
答案,就藏在茶樹一整年的生長週期裡。
這篇文章將揭示幾個來自茶園的驚人事實,從此改變您對手中這碗抹茶的看法。
要點一:真正的頂級抹茶,一年只等一個春天
這並非誇飾。最高品質的抹茶,原料只來自每年春天(約四月至六月初)的第一次採收,日文稱為「一番茶」。
原因在於,茶樹經過整個秋冬的休眠,將豐富的養分與帶來鮮甜滋味的氨基酸(如 L-茶氨酸)大量儲存在根部。當春天來臨,這些積蓄已久的精華會全部集中灌注到第一批萌發的新芽上,讓芽葉生得格外肥壯而柔嫩。這使得春茶擁有無可比擬的鮮爽甘醇,同時苦澀感也最低。
高級抹茶幾乎百分之百使用春季首批採收的嫩葉,因為只有一番茶嫩芽所具備的柔嫩香氣與甜鮮滋味,才能製成風味豐富細緻的抹茶。
正是這份「一年一採」的堅持,解釋了為何頂級抹茶不僅價格不菲,也格外珍稀。
茶農用一整年的等待,只為換取春天裡那短短數週的黃金採收期。
要點二:美味的秘密武器... 為茶樹「防曬」
在春茶採收前的20至30天,茶農會進行一個至關重要的步驟:「遮蔭栽培」。
他們會用傳統的蘆葦簾或現代的黑網,將整個茶園覆蓋起來,逐步提高遮光率,在接近採收時甚至能高達90%,為茶樹隔絕陽光。
這個看似違反直覺的做法,卻是抹茶風味的關鍵。
科學原理其實很簡單:阻擋陽光會限制光合作用。為了彌補,茶樹會被迫產生更多的葉綠素,讓葉片變得更加鮮豔翠綠。
更重要的是,這個過程能有效抑制茶葉中產生苦澀味的「兒茶素」形成,同時讓帶來甘甜鮮味的「L-茶氨酸」被完整保留下來。
若沒有經過這道費工的「防曬」程序,茶葉製成的抹茶將會色澤暗淡,且滋味苦澀。因此,這項勞心勞力的傳統工藝,是所有抹茶鑑賞家所珍視的正宗風味中,絕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要點三:夏秋非主角... 為何有些抹茶只適合做拿鐵?
茶樹在夏天(二番茶)和秋天(秋茶)也會長出新葉並進行採收,但它們的命運與春茶截然不同。
關鍵差異在於氣候。
夏季的高溫與更強烈的日照,會讓茶葉中產生大量帶有苦澀味的兒茶素,而甘甜的氨基酸含量則會大幅下降。因此,用夏秋茶葉製成的抹茶,不僅顏色偏黃綠、不夠鮮亮,口感也明顯更為粗糙、苦澀。
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消費知識:這些等級的抹茶,通常被歸類為「烹調級抹茶」。
它們強烈的風味與苦澀感,並不適合直接以熱水沖泡品嚐,而是專門用來與牛奶、糖或其他食材搭配,在抹茶拿鐵、烘焙糕點或冰沙中取得平衡,發揮其應有的角色。
要點四: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... 茶園的「策略性休耕」
對於追求極致品質的抹茶茶園來說,最令人驚訝的策略之一,或許是「不採收」。
許多頂級茶農會刻意跳過秋季採收,甚至限制夏季的採收量。這並非怠惰,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投資。
這樣做能讓茶樹有充分的時間休養生息,將光合作用產生的養分儲存回根部,為來年最重要的一番茶「充電」。過度採摘只會削弱茶樹的生命力,直接影響隔年春茶的品質。
當然,不採收不代表休息。
在秋冬的「休耕」季節,茶農反而更加忙碌,他們會進行關鍵的「秋肥」或「寒肥」作業,將稻草、竹葉殼甚至乾茶渣等天然有機質鋪在茶樹之間,為土壤補充養分,並進行精細的枝條修剪,確保茶樹以最佳狀態迎接下一個完美的春天。
這種「少即是多」的哲學,正是日本茶道追求長遠品質的最佳體現。
結語:品嚐四季的滋味
總而言之,一杯頂級抹茶的誕生,並非一朝一夕。它凝聚了茶樹在四季輪轉中的所有精華,以及茶農順應天時、貫穿全年的悉心呵護。
下一次,當您舉起那碗翠綠的茶湯時,您是否會品嚐到其中蘊含的,不僅是茶香,更是一整年的陽光、土壤與耐心呢?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